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人员参加第十五次PICES年会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 (PICES) 第15次年会于2006年10月13日~22日在日本横滨成功举行,会议由日本主办, 日本渔业研究所合作及PICES 秘书处协作举办。本次会议主题是“边界流生态系统(Boundary current ecosystems)”,会议主要分为10个主旨议题和8个工作组的学术讨论(
http://www.pices.int/meetings/annual/PICES15/scientific_program.aspx),10个主旨议题分别为:边界流生态系统,水母暴发的人类行为因素,北太平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食物链的相互作用,太平洋近北极东西部的现场铁富营养实验议题,北太平洋中上层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大洋性鱼类的历史数据和模型研究——以沙丁鱼和鯷鱼为例,生活史策略和资源恢复关键过程:模型和数据间时空差距上的架构,海水养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北太平洋区域的有害藻华问题:新的趋势以及与人类影响的潜在联系,北太平洋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同步和非同步响应。

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人员参加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 (PICES) 第15次年会
东海环境监测中心赤潮和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王金辉受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 (PICES)资助旅费参加本次大会,与会专家交流了赤潮监测和生态监测领域的新进展。13日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6位同仁一起参加了在中央水产研究所进行的藻毒素检测技术实验,日本食品研究实验室的专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蛋白磷酸酶2A抑制法检测贝类中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该方法在实验室已获得成功,有望开发成市场化的试剂盒;展示的第二种方法是用快速简便特异性的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分子生物学方法识别有毒藻类,日本濑户内海渔业环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今年才研究开发该出该方法,根据不同有毒藻类特定的目前已能鉴别包括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内的几种有毒藻。10月14日对太平洋区域危害较大两个属(鳍藻和旋沟藻)的有毒藻类进行了交流,学术会议期间邀请了法国、日本和西班牙的专家,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各成员国的专家介绍了各国的情况,研究内容涉及营养机制、生活史、分类地位、毒性物质以及有害藻华的影响因素。10月15日各国介绍了赤潮工作进展以及HAEDAT数据库工作的进展。10月18日的MEQ赤潮工作组专题进行了一天的交流,会议的主题是北太平洋区域有害藻华新趋势以及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潜在联系,与会专家交流了富营养、水坝建设、病毒等对赤潮的影响进展。

参加在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的赤潮毒素和有毒藻类快速鉴别实验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非常关注监测系统以及海洋数据库等能力建设,全球海洋数据库收集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监测和研究数据成果,新版2005年的数据库包括水温、盐度、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硅酸盐、叶绿素、碱度、pH、pCO
2、TCO
2、氚、D
13C、D
14C、D
18O、氯碳氟化合物、氦、D
3H、氖和浮游生物等参数,这些数据可在线下载(
http://www.nodc.noaa.gov/)。此外一些监测系统如中韩合作的黄海外海观测平台、阿拉斯加海洋观测系统、Bering海生态系统研究计划都整合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进行综合监测,以达到海洋综合管理的目的。